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四卷》

文坛常客 - 吕文英 - 境界
境界
作者:吕文英  加入时间:2016-3-8 9:06:26  索引号:   

  高村要申报“古村落”项目。今天,淇水关遗址的孙华国、陈全林两位老先生到我的文印店打印文件。

其中的文物图片引起了我的兴趣,孙老先生难掩自豪地向我一一介绍:

“这是我们村的古石桥,建于明代;这个老房子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共产党的联络站,邓小平还在这里接过头儿呢!还有光绪皇帝路过淇水关时的题词“风水宝地”石碑。

“再看这些陶器,都里村里搞建筑或进行生产劳动时从古墓中出土的,是古时候的随葬品。这是一个灶台,你看还有锅,锅上还有盖子;这是个猪圈,里面有猪食槽,还有一头老母猪正躺在地上给小猪喂奶呢!这是西汉时期的,是我们村一户人家烧砖窑时挖出来的。当时里面还有好多陶器,那家的小孩听说挖到的是坟墓里的东西,心里害怕,那么多古陶器都让他给摔坏了,我听说后马上跑了过去,才留下了这几样。哎,太可惜了!

“这几样是新石器时期的劳动工具,那几个是旧石器时期的。这一组貔貅是汉代的,别看它们破旧,有人给我开价30万呢!”

“你们怎么不卖掉几样呢?建淇水关、保护文物不是正需要钱吗?”我问。

“这是国宝呀!咱全省甚至全国都不剩几件了,而且这一组年代相对久远。别说30万,我开100万的价儿也有人要!可是卖掉它们对国家损失就太大了……”

这时,一位以打夯为生的老人进来要打印名片。听到我们的谈话,他也凑到电脑旁看,问孙老:“你是干啥工作的?”孙老说:“搜集文物。”他接着问:“干这行能挣多少钱?”

这句问话放在我们生活的当今社会,是那么的习以为常。但此时此刻,向这样一位将后半生精力全部致力于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老人问起,听来却是俗不可耐!

我们都笑了。

40年来,孙华国几乎每天都要在村里翻泥土找文物;他摸遍了村里大大小小的石头,找到了能够充分证明高村就是古淇水关遗址的大量证据。迄今,他共收集文物达百余件、淇河奇石3000多块、碑文拓片30多幅。在文物意识淡薄的农村,他的这一行为堪称保护、挽救文物的“及时雨”!在他的感召下,陈全林老先生等及高村历任村干部也加入到了保护文物的行列。他们成立了淇水关书画奇石艺术馆、淇水关民俗古物馆及高村殷商淇水关文化协会。此外,他们还动手编纂了10余万字的村史及《淇水关传奇》等书籍……高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所有这些,又怎能单用一个“钱”字衡量!

孙老说:“干这个不挣钱,相反还要经常往里赔些钱呢。”

我指了指孙老对打夯老人说:“你知道吗?这是咱们鹤壁市著名的文物专家呀!他搜集的文物如果都卖成钱的话,可以去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买下好几个小区呢!”

打夯老人听后惊讶不已,对眼前这老个头儿更是捉摸不透了!

孙老感叹道:“不能谈钱哪!计较起钱来就没意思了……”

我再次仔细打量这位七十八岁高龄的老人:整洁的衣着,奕奕的神采,非凡的谈吐,脱俗的气度——使我油然想起两个字:境界!

这就是境界!常处闹市,而身不杂尘;游走金山,却心无旁骛。无欲才会刚正,宁静方能致远……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