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夏伟田 - 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作者:夏伟田  加入时间:2012-3-23 14:22:42  

    母亲去世了,全家人悲痛欲绝。
    母亲在我外祖父去世后第八天突发心脏病,尽管我们发疯般请求急诊医生无论如何要把母亲的生命抢救过来,但现实如此冰冷,令人难以置信,身体还算硬朗的母亲就如此离我们而去,从此相隔阴阳两界。公元2012年1月6日(农历辛卯年腊月十三)上午9点20分,这个冰冷的时间永远刻在了我们心中。
母亲好像没有去世,她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总觉得母亲上山烧香去了,要不就是下农田了。有多少次,我分明在乡村小道上、在大街集市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就是我的母亲。我害怕看清楚那个身影,真不如梦中的真实亲切。
    母亲出生于1944年的初春,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一个华北平原上叫大屯的农村,一个杜姓的普通人家,喜得一个女娃,家人给她起了一个虽显俗气但也充满诗意和期盼的名字——“春枝”。那是日本鬼子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的时期,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母亲的整个童年是在战争硝烟中度过的。母亲在姊妹中排行第一,下边是一个妹妹三个弟弟。母亲从小就养成了勤劳俭朴、顾全大局、善于协调的性格、品质和能力。
母亲的少年时代处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诞生初期,物质异常短缺,仅仅是能够勉强生存下来。在刚刚从三年灾害中挺过来后,母亲嫁到了夏家,先后生育抚养了我们兄妹七人。那是一种接近原始的、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物质极端匮乏的生存状态。做母亲的艰辛是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母亲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和男子一样在田野里劳作。当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还要烧水做饭,喂一堆孩子吃喝,涮锅洗碗,喂猪养鸡,纺花织布,缝补浆洗,还有一大堆现在想不起来的家务活,母亲每天要忙到半夜。
    由于家庭的贫困,母亲一生俭朴。虽然补丁摞补丁的日子早已过去了,但母亲仍旧不浪费一粒米,不多花一分钱。给母亲改善生活,是我们作子女的孝心,但母亲总觉奢侈了,过意不去。
    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要勤奋不要懒惰,力气越干越有,再歇力气也攒不到哪儿。还常给我们讲些故事来教育我们,告诫我们千万不能学懒。我们兄妹七人深受母亲影响,个个勤奋,无一人懒惰。
    母亲非常疼爱我们兄妹七个,为把我们抚养成人,不知受了多少艰难劳苦,担了多少忧愁惊怕?母亲为我们操碎了心,作尽了难,吃尽了苦。在我童年记忆里,没有见母亲穿过一件新衣服,用过一件化妆品,看过一次电影,听过一场戏,只有终日劳作。母亲把所有精力和全部的爱都付给了这个家庭。
    记忆中,大约在1968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妈妈从田地里劳动回来,满身尘土,一身汗水,一看我趴在门口的石台上昏睡,急忙抱住我去找奶奶,不知奶奶说了句什么,妈妈背起我就去看病。我现在也没弄清楚为什么到郭庄大队去看病。虽说是秋天,但“秋老虎”让人热得难忍,从村西头走小路过泥河大队到郭庄有8里多远,妈妈背着我在玉米地里穿行,还要翻越几条大深沟。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行人,静得只能听到母亲的喘息声。当时这一带仍有豺狼出没,稍有杂音传来,妈妈就猛跑一阵。妈妈的衣服全湿透了,汗水滴了一路,我要自己走,妈妈不让。
    我16岁那年到淇县一中读高中了,母亲每天牵心挂肠,明知我不可能每天回家,可每天傍晚都到村南边,登上菜园的土围墙向南眺望,甚至在星期六下午独自一人依墙南望,不见我归,谁和她说声话就心烦的要命。
我们兄妹中,大弟弟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向神位磕头,祈求神灵保佑。那段时间,母亲的额头经常是黑紫色的。
《传家宝》中说:“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能报本,哪有个人反不知孝顺的理?人若果然不知孝顺,反而不如那禽兽了。”我们兄妹也深知此理。
“二十四孝图”虽然近些年来又在乡村丧事上悬挂了,但图上所绘的一些故事,我们从小就从老人哪里听说过。我们兄妹们也是知道感恩的人,而现实是,子女欲孝而至亲不在,我们心中都怀着一块‘遗憾的冰块’。”
    汉文帝的母后有病,尚能亲尝汤药,奉侍母亲,可是,我的母亲从发病到去世就十多分钟时间,没有吃一片药,打一针药,没有喝上我们子女奉上的一杯水,这让我们兄妹心中感到非常难受。
母亲宽厚仁慈,几于木讷,但很善于处理亲戚邻里之间纷繁复杂的事情。母亲说话很慢,语言不多,见人总是面带笑容的问候、寒暄几句,或说几句无伤大雅的幽默话、玩笑话。在短短的几句话里,也是常常说错,比如,把“汽车”说成“面条”,且这些词语之间毫无关联。我母亲从不多嘴多舌地说闲话,更不会无端地说些狂话、假话。母亲即使受委屈受误解,也不喊冤争辩。不要认为我母亲傻,她对人对事判断很准,但一般不说破不点透。对我母亲了解的亲戚、邻居,遇到疑难不决的事,心中有什么心事、委屈,都爱找我母亲商议、诉说。我母亲总是耐心地听人家诉说,问的也仔细。听完后再有条有理地帮人家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母亲总爱用探讨的口气问人家:“你看这样办行不行?”,从不武断地替人家下结论,更多的时候是说:“比方说……”,“你说这样行不行?”使人自悟。
    当时我们家人口最多的时候是十七口,我母亲在这个家庭又处于一个虽不关键但又十分敏感的角色。我父亲兄弟三人,父亲排行老大,当时我俩叔叔都已娶妻生子。我奶奶是在我小叔叔成家后不久去世的。我母亲为长期的、稳定的维护这个家庭,不仅仅要能吃亏,会吃亏,还要能受委屈,会忍耐。即使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也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日子比树叶还稠,哪有勺把不碰锅的,哪家哪户锅底不冒冒烟。母亲在这种情况下能和我两个婶婶相处很好,不仅是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我母亲的人品、人格在发挥作用。
    母亲这种协调处事的方式给我们兄妹七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影响了我们性格的形成。
母亲非常孝敬老人。在我们记忆中,母亲从未和爷爷、奶奶吵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亲戚邻居送点好吃的、稀罕的食品,从来不准我们兄妹吃上一小口。总是给爷爷、奶奶留着,还是爷爷、奶奶让我们尝尝鲜。爷爷年纪大了,我母亲无论在收工后多累,也要定期为爷爷洗脚剪指甲。我奶奶是小脚,腿也不好使,每逢阴雨天,我母亲就背着奶奶上厕所。
    母亲对我们兄妹既管教严格,又十分疼爱。记得母亲常教育我们要安分、老实、勤劳、节俭、忠厚,耐得饥寒,受得困苦,甘得淡泊,忍得横逆。常给我们说:“人怕不是福,人欺不是辱。”“为个人开条路,得罪个人打堵墙。”“好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不欺童叟,不殴弱小”。绝不能干打街骂巷,撒泼行凶,不和邻里,结伤构怨的事。
母亲和左邻右舍相处融洽,哪怕是个性极强的人,我母亲都会和他们相处很好。我们家很穷,亲戚邻家都愿意帮助我们,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们经常得到他们的救济和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好心人相助,真不敢想象怎么熬过那些苦日子。母亲不是个惜财的人,不是个只接受施舍而不愿付出的人,事实上,我母亲是个至存大爱的人。
    我们兄妹逐渐长大了,左邻右舍有事了,我母亲会让我们去帮一帮。我母亲遇到处境不好的老人,总是拿出自己的好衣服、好食品送给他们,而自己仍然穿的是旧衣服。我母亲虽然没有享过一天清福,但对生活很满足,多余的东西总爱送给最需要的人。乡邻亲友中,谁家的孩子受惊吓了,我母亲总是热心的帮助人家,用传统的方式给孩子“叫魂”,不知这种方式是否灵验,我母亲总是热心地、虔诚地去做。
我母亲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乡邻亲友听说了,都很震惊,也很悲痛,不管以前有没有礼尚往来,纷纷前来吊唁。
    母亲是个多灾多难的人,几次生病险些失去生命;母亲是个吃苦耐劳的人,一生辛劳而对物质生活无所追求;母亲是个至存大爱的人,孝公婆,尊姑叔,敬丈夫,和妯娌,教子女,友乡邻,恤穷人。我母亲是个明事理的人,从未和任何人胡搅蛮缠过。
    母亲是个极平凡的人,但她赢得了乡邻的尊敬。
    母亲去世后,我三舅送来了一幅挽联,对我母亲的一生给予了高度概括:“勤劳俭朴,敏事纳言,音容永驻;至存大爱,宽厚睦邻,垂范后昆。”这既是对我母亲的评价,也是对我们的教导。
    永远怀念我的母亲。
                                 

2012年3月19日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