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余慧峰 - 拾 麦 子
拾 麦 子
作者:余慧峰  加入时间:2011-6-12 20:36:07  
                                                                 
  小时候,麦熟时节,学校是要放麦假的,不像现在,一年只有寒、暑两个假期。而放麦假,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帮父母收麦子,而且还夹带着一个别样任务,假期结束后,向学校交麦子,好像交公粮似的,具体为什么,记不大清了。
  于是,小伙伴们的麦假便在如火的五月中炽热地开始了。除了自家的活计以外,三五成群,挎着篮子,携着口袋,提点水,带点干粮便出发了。那时,人们惜粮如金,自家的小麦收割完毕后都要拾上一遍,装车后还要把车附近的地方再拾掇一下方肯罢休,所以,为我们这些小不点遗留的麦子并不多。但为了学校交付的光荣任务,为了让人认可我们也是劳动者,我们就象一群狂热的淘金者,盯麦如金,不容错过,也象些饥肠漉漉的捕猎者,视麦如饱腹之食,眼中无有他物。
  拾麦的地点一般有两个,一是农忙的路上。那时的田间道路全是土路,崎岖不平,沟壑纵横,运麦车经过,难免在颠簸之时掉下些麦子。因此,有些小伙伴就象跟屁虫一样,一见麦车脚就迈不动了,粘在麦车后面,一见麦子掉下,就疯了似的跑过去,拾起来装进自己的“腰包”。遇到好的机会(一些马虎的人家车没装好),车上会掉下一大绺,甚至一捆麦子(那时收麦,要先割,后捆,再装车、入场、打晒),当然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装车的人家一般车后都跟着人,掉了会自己拾起来。但就是这样,那些懒惰的小伙伴们仍喜欢守株待兔,在路上最为坎坷的路段,坐等麦掉。个别调皮的小伙伴甚至会趁着哪家车的后面没人,跑上去揪下来一两把,然后飞快地跑开。
  这种碰运气的买卖,如我一样的本分孩子,大多不会去做。我们一般会选择另外一个地点--收过麦子人家的地里,老老实实地靠眼搜索、靠脚挪动、靠手拾遗。邻村的麦地里,拾者太多,遗麦太少,我们一般不去。大多时候,都是跑上好几里地,到离家远的坡地(良相坡蓄滞洪区)里去拾。天真热呀,汗水直趟,麦茬真锋利呀,稍不小心,就会划道口子,我们一个个被晒得小脸通红,皮肤黝黑,但谁也不叫苦,一垄田一垄田里找,一块地一块地里寻,一个一个的麦头去拾,一转就是一晌。渴了就喝口自带的凉水,饿了就啃口自带的干粮。有时水没了,就用带好的绳子,系住瓶口,找个浇地用的机井,慢慢地放下去打水来喝。机井里的水凉极了,喝下去爽至肺腑,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解了渴瘾后,就接着上路了。麦杆我们是不要的,但有时为了加快拾的速度,就连带着麦杆在地里快抓,稍后再用手折,或用剪刀把麦杆剪去。就这样,我们边说边干,少的时候,分头行动,左一个右一个,各干各的;多的时候,并肩作战,聚成一堆儿,共同出击。炎炎烈日下,小伙伴们弓着腰、弯着背,低着头、瞪着眼,转来转去,忙个不停,小脸花儿了、衣服破了、手脚伤了,也不记得谁会大惊小怪、哎哟呻吟,仍然该拾的拾、该干的干,走一路拾一路,走一晌拾一晌。
  晾快天,是上天对大伙儿的恩赐,麦粒也不易掉。所以大伙儿往往会早早起身,早早行动,遇到日头不毒的日子就更好了,兴致来了大家会干上一整天。但毕竟年小力弱,干上一晌、一天,收获也不是很多,一巴头篮子就不错了,大两岁的伙伴会外加半袋、一袋,但大伙没有一个灰心丧气的,仍是来日再约再拾,到了麦假快要结束的时候,由父母帮着把麦穗锤打、碾压成麦粒。开学那天,提着鼓鼓的麦袋,闻着诱人的麦香,大伙儿一个个昂首挺胸,倍精神,胸中装满了说不出的自豪与喜悦。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