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第三卷》
个人文集 - 余慧峰 - 过 年 影 像
过 年 影 像
作者:余慧峰  加入时间:2009-12-4 15:45:45  

  虽然而立有余,尽管年味日淡,但当2010年的春节跚跚而至之时,心中仍按捺不住,怦怦直跳,那些鞭炮时响、红联高挂的日子,象电影画面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撞击着自己的心灵,骚扰着自己的头脑。
  小时的春节从腊月初八计起,当喷香的腊八粥涂上枣树之时,新春的气息便开始在空气中酝酿,于是,掰着手指查算着春节还有几天,早早地开始了新年倒计时。一晃的功夫,二十三就闪在眼前,小伙伴们屡屡会乐得发癫,扛起书包,挟起板凳,哼着“二十三,祭灶关,搬着板凳往家窜……”的顺口溜,从学校蜂拥而出,而后象一条条欢快的小溪四面八方地散去,顿时,小村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闹声四起、连绵不断。晚上,平常的玉米糊换成了面条,家家户户打扫庭院,燃放炮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像前,摆上了香炉,放上了祭品,奶奶、大娘们手捧点燃的香柱,口中念念有词,恭敬地磕几个头,东南西北四处作辑,然后把香分插到各屋门口和院门口。屋内屋外香烟缭绕,神色肃穆,平添了几分神秘,新春的帷幕至此拉开。接下来的日子,各种任务雪片般接踵而至、粉墨登场,紧张而又热闹的氛围中,各家各户的老少爷  们、媳妇姑娘们手脚不停地忙乎开来。
  二十四是个扫房子的日子。大伙儿会早早起身,早餐战饭,饭毕,一家老小全动手,你捞被子我拿锅,你推车子我挪桌,你掩面缸我盖床,把屋里怕脏的东西倒腾利索后,蒙着头、遮着脸,先用扫帚扫屋顶、清墙面,后用抹布抹门窗、擦桌凳,再用笤帚扫地面、净墙角,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清理一遍、拾掇一新。半边天们还要负责把锅盖、蒸笼、簸箕、篮子、筐等用具洗涮一通,收藏归整。男人们看看风门、瞅瞅屋顶、瞧瞧窗户,发现不妥和损坏之处,就找来报纸、本纸、孩子用过的试卷,糊一下、粘一气。经过全家打理的小屋、小院,干净整洁、温馨无比,旧年的秽气荡然无存,来年的福气仿佛已经到了眼前,大伙儿个个喜盈盈、乐滋滋的。
  二十五、二十六是要蒸馒头的,这项活儿任务大、历时长,往往需要两三家协作来完成。男人们负责烧锅。锅台先前已经弥补抹好,风匣子、烧火棍、火柴、引火麦秸整装待命,久存晒干的木头堆放在锅台前,劈的劈、砍的砍,摞成了一个小山头(因为要蒸好几锅任务才能完成,正月十五、十六前,甚至二月二之前的馒头都要在这两天蒸好备足)。女人们从事的是面食制作。屋内,红红洗净的大枣放在筐里,煮熟冒着热气的豇豆与红薯呆在锅里,盖着被子放在床上的面已经发好,案板、擀杖、面碗、筷子准备就绪,大娘、大婶们束着围裙,围在案板周围,压的压、揉的揉、剪的剪、夹的夹、摆的摆、盖的盖,忙得不亦乐乎。做的够一锅了,锅里的水也汨汨地开了,大娘大婶们会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花糕和枣花馍、豆馍,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放在锅笼里,一扇一扇地抬到烧开的锅上,盖好盖,压上砖,缠好布。一切停当后,男人们开始放柴大火烧,这烧锅是有讲究的,该大的时候要大,该小的时候要小,而且时间还要算准、把握好,不能把锅给烧干了。女人们接着在屋里做下一锅,手巧的做枣花、剪图案,手生的压面团、揉馒头,还有的擀面片、插花糕……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说说笑笑中,一个个花糕、馒头便鱼贯而出,列队待蒸了。第一锅熟了,出笼了,有人会早早地在正对屋门口的神码前放一个碗,把一个冒着热气的馒头放在碗里供神享用,接下来,干活的大人、玩耍的小孩儿才可以品尝,香香的馒头飘着热气溢满全屋,大伙儿干得更热乎,更有劲了。
  二十七、二十八就该蒸渣煮肉了。买来的粉条、欠粉要按比重称好,剁好的肉葱姜要拌在一起,打好的鸡蛋要掺匀在肉里,煮好的红薯要把皮给撕掉,洗净的萝卜要弄成细丝挤掉水分,有炸红丸的、有炸白丸的、有炸菜丸的、有蒸渣用的,放在不同的容器里。所有的原料准备齐全,撒上盐和调料后,男子汉们撸胳膊挽袖,或用双手、或用擀杖,开始进行搅拌的程序。由于料黏且重,不充分搅拌又不行,所以男劳力们往往要下好大会儿的功夫才行。女人们会在旁边打打下手,用手按着盆、固定着锅,好让男人们干活儿时省点力气。准备工作完毕,正式劳作就开始了,蒸渣比较简单,锅烧开后,箅子底部铺上白菜叶子、放上搅匀的料,一笼一笼地放到锅上,烧锅即可,但用时较长。相比较而言,炸丸就费点功夫了,而且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男人们烧锅,火大了糊而不熟,火小了慢而费油,得加倍小心;女人们下料,要用手把拌好的各种原料一点点地挤到烧开的油锅里,圆圆实实、不大不小、匀匀实实才行,否则影响美观,挤得快、放得快才行,否则与烧锅的搭不上节奏;第三方专门捞丸子,看着红润润、黄澄澄的丸子熟了,得赶紧用笊篱把它捞出来,早了不熟,晚了焦了。热乎乎的灶台前,几个人相互提醒、互相配合,一会儿就把满锅的香味送到了屋里院外。丸子炸好了,就到了炸豆腐的时候,白白的豆腐切成了长方形的薄片,一下锅,哧啦哧啦的响,一会儿就由白变黄,由软变焦,色味俱全,引人口水。之后,富裕的人家还会炸几条鱼,等着过节时待客用。最后是煮肉的时段,不管前腿、后腿,还是肋条,都要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刀刮皮,用手洗肉,直到彻底收拾干净、骨头剔出来、根据不同用途切割好,才可下锅去煮。肉要冷水下锅,锅里要事先放好用砂布包好的调料包,烧火期间,同样要注意火的大小、水的多少、届时上下翻动才行。那个缺吃少穿的岁月,吃肉是头等美事,不管多晚,父母都会把煮好的肉骨头让孩子们啃,骨头少的,就捡些不成型的肉块撕下点让孩子们解馋,方方正正的肉块儿不行,那些大多是用来祭祀的,这时万万动它不得。肉煮好后,还要用白糖放在锅里炒色,这样弄好的肉看上去红润润的,要色有色,要形有形,要味有味,看起来着实是个丰收美满的好年景。
  二十九是个“推狗头”的日子,忙了一年的乡亲们要借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从头做起,除秽气、迎新春,图个吉利、有个盼头。一大早,男女老少们不约而同地拥到小村会推头(理发)的人家,找个宽敞暖和的地儿,脖里围块布,脸上带着笑,依次端坐在凳子上,让理发师拿着手动推头刀或剪刀,喀嚓喀嚓地剪长留短,小孩儿们推个平头、留个小辫,年青人留个分头、剪个短发,老人们剃个光头、刮刮胡子,个个都会整饰一新,收拾利索。阳光下,小院里,虽在冬天,恰似春天,一群人笑呵呵地插趣打浑,边说边笑,悠闲自得,暖意融融。帅小伙、俏姑娘们有些讲究,往往会跑到不远的小镇上,去理发店里选个头型、剪个花样、图个惹眼。晚上,识文断字、会两把刷子(写毛笔字)的人家又会热闹起来,炉火旺旺、热气腾腾的屋内,大伙儿拿着红纸、提着墨水,围在桌旁,看着红底黑字的对联次第而起,脸上荡着笑容、心里乐开了花儿。先人去世没过三年的人家写绿联,请祖先、祭祀神灵的人家写神码,信奉基督教的人家写感谢主的话,各色各样,根据要求,写者来者不惧、统统应允。有人看着写者辛苦,过意不去,还会把写者请到自己家里,忙完以后下个挂面汤以示答谢。写者也颇有些得意的神色,或沉思、或挥豪,或询问、或自述,或大或小、或长或短,蘸墨执笔、刷刷点点,须臾间,虽不龙飞凤舞但也鲜活灵动、虽不华丽精伦但也妙趣倍出的对联一一写就。旁边帮忙的人也忙个不停,有的裁纸,按位置、字数要求折好纸张;有的拽对联,写者写一个字,他就往前拽一个字的距离;有的收对联,一幅写毕,就拿下来找个地方晾晾,笔墨干了后,一个一个、一家一家地卷起来……
  三十是年前的最后一天,各种活儿要冲刺收底,乐章也到了高潮骤起的阶段。村内打扫卫生的广播响起来,平时难得一见的路灯挂起来,再懒再惰的人冒出来,全村老少总动员,拐弯抹角全打扫。整个乡村沸腾起来,扫地的扫地,洒水的洒水,平路的平路,净街的净街,鸡、猪圈起来,马、牛关起来,狗、羊拴起来,所有的地方清理一遍,不留一个死角,所有的东西归整一遍,齐刷刷、规矩矩,彻头彻尾打扮一新的小村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整洁顺畅,亮丽迷人,浑身透着股喜兴,带着股笑意。之后,家家户户端着用白面熬成的浆糊,屋里屋外贴起了对联,粮垛上有粮食满圈、楼梯上有步步登高,水井上有清水长流、鸡舍上有六畜兴旺,院内有春光满院、门口有出门见喜,屋门贴着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院门贴着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大大的福、方方的春、威风凛凛的门神、花花绿绿的年画,把个小村装扮得娇媚多姿、喜气盈人。对联张贴完毕后,家家户户都要放把鞭炮或者三个大雷(比较响的单炮),于是,沸腾的乡村更加沸腾了,热闹得街道更加热闹了,乐章渐起,高潮即出。女人们不大负责扫地、贴对联的活儿,大多呆在屋内,捏晚上与初一早晨食用的扁食(饺子)。妯娌、婆婆、小姑子们围坐在一起,按照分工,有的揉面团、有的擀面皮、有的包扁食,聊着包着,说着乐着,不大的功夫,一个个圆滚滚、浑实实的饺子就一圈圈地摆在了用高梁秆做成的锅盖上,盖上了笼布,放在了桌上。屋外,小孩儿们的谈笑声乱成了一锅粥,东家串、西家跑,燃根香、放个炮,吃个好东西,开个小玩笑,闹得不可开交。新年的脚步愈来愈近、越发急促。晚上,小村灯火通明,炮响不断,从里到外闪烁着迷人的色彩,屋内,全家人围在火炉旁,吃饺子、嗑瓜子、嚼糖块儿,乐呵呵地聊天说笑,笑呵呵地欣赏联欢晚会。堂屋正对门的条几上,左面供奉着祖宗先人,中间供奉着三界神灵,香炉里烟气袅袅,两边的蜡烛烛光跳动,装在碗里的供品一字排开,崭新的酒烟、火柴、筷子、钞票放在不同的托盘里,讲究的人家还会在条几前面的方桌上,摆上一个用猪头做的祭品。屋外,一年亮不了几次的灯亮着(要一直亮到天明),门口插着的香燃烧着,院门口地上的“拦门棍”横放着,不时点着的炮竹鸣叫着。印象中的乡村除夕夜是不大守岁的,后来随着电视的慢慢普及才渐渐开始。守岁的人家,往往要掐着中央电视台的新年倒计时,抢放第一挂鞭炮。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小村,整个乡下,整个空间,瞬间爆发了,鞭炮声撼天震地、响彻九霄、夺人耳目。新年到了,大伙兴奋起来,哪里还睡得着,大多半夜起身,穿上新衣服,开始燃放新年第一挂炮竹,这挂炮至关重要,要响要长要连续才行,随着起床的逐渐增多,鞭炮声从东南西北不同方向不同地点响彻开来,东家未完西家起,西家才罢南家始,大小不一,长短不同,混杂齐奏,不绝于耳。劈劈啪啪的鞭炮放过之后,全家人会围在一起热热乎乎地品尝新年第一顿饺子,之后并肩搭伴,踏着满地的鞭炮,听着满耳的炮响,顶着满天的星斗,伴着熙攘的人流,东家走走、西家串串,张奶奶好、李爷爷好,磕头作辑,拜年祝福,当然,拜年第一站往往是至亲至近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方桌前,早已铺上了草席,两位老人衣着一新,分坐在方桌两旁,大伙儿挨个作辑,一边撅屁股磕头,一边嘴里念叨着“给俺爷爷、给俺奶奶”之类的话(因为这头是磕给不同人的)。老人高兴了,笑得合不拢嘴,一边说着好好好,一边忙罗着发糖果、给瓜子、拿压岁钱,这一波磕头的还未走,另一波拜年的已纷沓而来,刚进院门就喊:“爷爷奶奶,给你磕头来了”,老人马上会回应:“来了好,来了好,快进屋,快进屋”。屋里屋外,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都是拜年的人,都是祝福的话,平时不怎么说话的人也点头示意,往常打交道不多的人也要走动,熟悉交往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小孩儿们乐开了花,屁颠屁颠地象个小尾巴一样跟在大人身后,上下左右的兜里装满了好东西,嘴里咯咯嘣嘣地嚼着好东西,新衣服、红脸蛋,蹦蹦跳跳,叽叽喳喳,着实可爱。乡村的人们走得近乎,一个村子的人都认识,从东到西都拜年,有的是街坊,有的是本家,有的是朋友,这边出来那边进,南边跑完北边转,忙得手脚不停、通身热乎。这样的拜年活动一般要持续到天明时分,天一明,外村的人又跑来了,喊着好,道着福,打着欢,说着笑,小村与小村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欢快的气氛笼罩了农庄的每一户人家,荡漾在农庄的每一个角落。
  大年初一是有很多讲究的,有些略知一二,有些至今不明就里。譬如,天明前,柜门是不能打开的,尿盆是不允许外倒的,燃烧的纸元宝屑、满地的鞭炮不能打扫,煤炉里的废渣初五才能清理;白天,是什么活儿都不能干的,中午的饭是要男劳力来做的,一般要做熬菜,还要先给老人送去才行。到了中午,依然连绵的炮声里,到处可见提着笼布包,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饭的人。下午是个较为休闲的时刻,喜欢热闹的男人们会聚在一起打打牌、喝喝酒,爱扯闲篇的女人们会围在有电视的人家,磕瓜子、说闲话,小孩儿们照例会到处疯跑,放炮,追打,有的会玩一种叫不上名来的游戏,在地上画个田字格,离不多远再画一条直线,把大家面值不一的硬币汇总在一块儿,挨个拿着站在直线上往田字格里扔硬币,落入格里几个要几个。
  初二至初五,是乡亲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的时期。窄窄的马路上热闹起来,到处是南来北往、东去西走的人流,大家带着篮、挎着包,套着驴、骑着车,穿着新衣服、挂着满脸笑,互相打着招呼、说着笑话,携老领小,载礼拿盒,一路迤逦,笑声不断。村与村之间,完全由游龙似的小路联接起来,顶头堵尾,满满登登,游动不止。远路的客来了,待客的村里、院里喧嚷起来,平日里忙于事务、节日时方能见面的亲戚朋友们,见着面分外亲热,大伙儿热情地聚在一块儿,握手说话,互道情意,年老的人拉着手说起来没完,打量着对方看个不够,小孩们儿欢蹦乱跳,搂着抱着,闹着嚷着,乱成一片。中午时分,烹饪炒菜声、划拳喝酒声、人群寒喧声、鞭炮时响声,汇成了一曲农人新春交响乐,东南西北四处散去,充盈了乡村的所有空间,把新春的乐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初六至十五是乡亲们敲锣打鼓闹正月的时段。大部分的村都有自己的娱乐队伍,有玩狮的、有舞龙的、有踩高跷的、有划旱船的、有扭秧歌的、有敲盘鼓的……初五一过,各村的领头人就会组织队员开始排练,村内开阔的地儿,鼓敲起来,锣打起来,号吹起来,咚咚锵锵,乐声震天。总指挥来了,一项一项地分配任务,一样一样地检查物品,指挥大伙按角色进行练习;队员们来了,伸胳膊压腿,活动筋骨,试试道具,找找感觉;看热闹的来了,瞅瞅这,摸摸那,或蹲或站,或瞧或听,墙头上,砖垛上,哪儿都是人,哪儿都有人,把个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拥挤不堪。倒也不是为了乡里县里组织的文艺汇演,而是趁着这个农闲的时刻,热闹热闹,调节调节,庆祝庆祝,图个乐呵。舞姿虽不标准但也象模象样,腿脚虽不利索倒也生龙活虎,配合虽不娴熟但也无啥破绽,围观的人叫好、演出的人动劲,敲鼓的人激动、全场的人兴奋,大伙儿个个投入,人人欣喜,把这个传统佳节演绎得无比精采。
  十五、十六县城演出闹过元宵之后,乡村渐趋平静,但新春的气息显然并没有随之而去,农人们心头的喜悦、脸上的笑容绵延悠长、浓烈持久,直至二月二龙抬头,吃过花糕、护过眼睛方才逐渐散去,新春的大幕才算是完全闭合。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