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个人文集 - 夏伟田 - 把财富和梦想带进坟墓的刘裔
把财富和梦想带进坟墓的刘裔
作者:夏伟田  加入时间:2008-12-31 17:32:54  索引号:夏伟田   

把财富和梦想带进坟墓的刘裔

      华北大平原中部,苍苍莽莽,一马平川,没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只有普普通通的村庄,座落在这块黄土地的刘寺村,有近5000多口人,是这一带的大村庄。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途径此村,并在此地聚徒讲学数十日,邻村的端木赐(字子贡)随恩师而去。后人为纪念孔老夫子,在其讲学的地方,建立了祠堂兼学堂,昭示后人,教育后生。刘寺村西边半里多地,有个小村庄叫董寺村,村民自称是汉代大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的一支后裔,在村北建立了祠堂,四时纪念先人。传统思想在这里绵延相传数千年,仍然影响着村民,传统的习俗,虽然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移风易俗的破四旧运动,暴风骤雨般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刷,并没有改变多少。农业社会形成并传承下来的观念习俗,如封侯挂印,光宗耀祖,祠堂祭祀,厚葬故人等被人们奉为经典,尤其厚葬之风甚盛。葬礼仪式之繁琐,陪葬物品之贵重,周年纪念之隆重无与伦比。
      在农业社会里,刘寺村人才辈出,名门大户很多,名闻遐迩。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革,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后,刘寺村落后了,青年人开始叛逆了。我要说的刘裔,就是刘寺村人。
      刘裔,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圆胖的面孔,黑亮的眼珠,脸上常常挂着笑容,浑身处处透着灵气。在五男二女共姊妹七个中,上边有一姐一兄,下边有三弟一妹。父亲刘轩和母亲刘董氏竟日操劳,家境仍然贫困,一日三餐,清汤寡水,难解饥饿。母亲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织、缝、补,直干到鸡叫头遍,孩子们仍是衣不遮体。终于有一天,母亲累到在纺花车前,怀中还依偎着小妹妹,一家人哭的死去活来,也没有把母亲唤醒。
      在给母亲穿送老衣时,翻遍衣框,也没有找到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金银首饰在其奶奶去世时已经全部陪葬了,家里连个玉坠也寻不到。父亲刘轩觉得刘董氏跟自己受了大半辈子苦,不陪葬些贵重物品心中不安,也在其娘家人面前、众乡亲面前说不过去,便向亲友邻居借了几十元钱,到镇上买了一套送老衣,又买了一双玉镯。院子里有棵桐树,给刘董氏做了一口薄棺材,又找人扎了一些纸人、纸马、纸宅等。刘裔对这样草草的薄葬母亲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缺憾,暗暗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发迹了,一定给母亲操办一场宏大的纪念周,一连办上三年,每年唱上几场大戏。
      给刘董氏办完丧事后,家里又欠了一笔外债。父亲含着眼泪把哥哥送到新疆打工去了,两个稍大点儿的弟弟也辍学了,他俩小,还不算劳动力,不能到生产队挣工分,只好割草积绿肥抵工分,全家人勉强度日。刘裔也想辍学和父亲一起扛起这个家,但父亲看他聪明过人,一副官相,将来必有出息,便倾全家之力,供其上学。
      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志气,刘裔深知自己到县城上高中这个机会来之不易,生活上特别节俭,黄窝头、老咸菜和稀饮就是口粮;学习上非常刻苦,就是排队打饭的十多分钟也要背上几个英语单词。
苍天有眼,终于让这个贫苦家庭的孩子跃过了龙门,考上了师范学院,转了商品粮户口,成了恢复高考后刘寺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全家人兴奋地快要发疯了,亲戚邻居也前来祝贺,刘裔的父亲买了两瓶鹿邑大曲,为二儿子考上大学庆贺了一番。酒醉之后,独自一人到刘董氏墓前,告慰其在天之灵。
      刘裔并没有像大家期盼的那样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只是回到离家十多里的镇上当了一名教师,依旧默默无闻,清贫如故。刘裔深感对不起所有对自己寄予厚望的人,也对不起逝去的母亲。刘裔暗自定下两大人生奋斗目标:一个目标是寻找一切机会,利用各种关系,离教从政,光宗耀祖;一个目标是省吃俭用,积累财富,到县城买套房子,过上富裕生活,并请父亲来享享清福。
刘裔与妻子苏畅志同道合,其妻也盼着夫贵妻荣,人前风光,也盼着有个舒适富裕的温馨的家园。苏畅从不买中高档衣服,化妆品也是用的5角钱一袋的郁美净。苏畅还利用娘家人的关系,为刘裔的从政托熟人,送礼品。刘裔又多了一个对不起的人—妻子,让娇妻跟着自己过清贫的日子,心中常觉不安,这就更促使了刘裔对两大目标的追求。
      刘裔只有学校发福利时领到的一套深灰色西服,和一条红色的“易拉得”领带,在一定是社交场合才会舍得穿戴。内衣已有多处破洞,也不愿花钱买新的。有次去郑州开研讨会,和领导同事同住一套房间,内衣不敢示人,但鞋子不能不脱,露脚趾的袜子让同室的取笑了一番,领导把桑拿部赠送的袜子送给了刘裔,刘裔舍不得穿,放进了提包。同事们都知道刘裔出名的节俭,假装没有看见。
刘裔的父亲刘轩也是个勤奋节俭惯了的人,儿子们成家后,自己仍住在老家的三间破屋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盏小电灯泡一年用不了几度电。在家园里养了几只鸡,种了几畦菜。农忙时帮两个小儿子家干点儿农活,,农闲时带几十个笨鸡蛋,提着菜篮子到镇上二儿子家看看孙子。贤惠的儿媳苏畅给他炒上几个小菜,倒满一杯白酒,刘轩老人非常满意。觉得这一生吃苦受罪也值了。回到村里,向几位老人炫耀了一番。而刘裔心中确有说不出的苦涩和无奈,自己没有很好的孝敬父亲,也没有把父亲带到县城里生活,反而还要吃父亲送来的鸡蛋和蔬菜。刘裔要实现两个目标的愿望更强烈了。
      处处打点近百次,苦苦追求二十年的目标,竟然要轻而易举的实现了。新来的县长是刘裔的同学,不久,县教体局党组在开会研究人事问题时一致认为:平原镇一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英语教师刘裔同志,政治素质强,群众基础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业务精通,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有长期的、丰富的、宝贵的一线工作经验,这样的优秀人才,必须重用。会后,局长把刘裔调进了县城,任命城郊乡教办副主任,并保证让其短期内接替正职。此时,国家要求各地补足欠发的教师工资,刘裔又领到了一厚沓人民币,加上平时积蓄,再东借西凑一些,准备在城里买一套宽敞的房子,把父亲接到城里,让父亲享受一下晚年的幸福。
      刘裔仍是过着节俭的生活,他要还债,还要给儿子攒钱,供儿子上大学用。几名教办的同事开玩笑对刘裔说:“刘主任,我们几个兑钱给你买套高档西服吧,你到局里开会,到下面学校指导工作,也该像模像样的。”刘裔总是一笑了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刘裔刚当了三个月的副主任,正职还没当,房子还没买,父亲没接来,就在例行身体健康检查中发现肝部患病。这是对刘裔残酷的打击,家人、同事都劝他到郑州大医院治疗,刘裔说什么也不去,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没有打开新的局面,单位离不开自己,家里还欠着债,省城医院花费又高,于是决定到中医院找个老中医开几副中药治治,看看疗效再说。
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刘裔在一个月后便离开了亲人,与世永别了。妻子哭的昏厥数次,父亲刘轩经受不住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跌倒之后再也不会走路了,儿子跪在刘裔的尸体前,痛哭不起。
      在大伙的劝说之后,一家人才冷静下来,商量如何给刘裔办理丧事。妻子苏畅说:“刘裔一生节俭,总不能到阴间了还是那样寒碜,再说了,刘裔是教办副主任,也是咱刘寺村的出名人物了,丧事办的简单了也会让大家轻看,不能对不起刘裔。”儿子附和母亲的意见,大伙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按苏畅的安排分头去操办了。
      苏畅给刘裔买了1000元的虎都牌西服,一双500元的蜘蛛王牌皮鞋,一口50000元的北方柏木棺材,还有其它的贵重陪葬物品,要把整个丧事办的风风光光。苏畅反复对前来吊唁的人说,这样安排算是对得起刘裔了。
      出殡那天,刘轩让人用三轮车推来,看看刘裔的棺材,满意的说:“孩子,这样的棺材,就是过去的地主老财也享用不上,比你妈去世的时候强多了。”
灵柩从街上抬过,街上挤满了人,乡邻大部分注视的是痛哭的孝子,议论最多的是刘裔的为人,最关心的是刘裔的父亲、妻子和儿子以后如何生活。50000元的棺材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就埋进黄土地了。
      一生节俭的刘裔身着名牌服装,躺在昂贵的棺材里不得安息,灵魂经受着煎熬,数万元的钱财呀,足够儿子上四年大学的费用,为何埋进了这黄土里?自己虽是工作人员,平时也是水果不舍得买,饮料不舍得喝,蛋肉不舍得吃,香烟不舍得抽,名牌的服装不舍得穿。早知把数万元巨资沤成黄土,何必自己节俭一生,何不把父亲安排到大酒店吃上一顿饭,何不把妻子扮靓,何不把孩子送到实验中学。不重生养,只重厚葬,给谁看呢?如果再办个三周年祭祀,唱几场大戏,又要花费上万元,妻子每年才能挣几个钱,一家人如何生活?
刘轩仍住在三间破屋里,卧床不起,不能养鸡了,不能种菜了,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苏畅仍过着节衣缩食的清贫日子,计划着每月偿还多少债务,都是亲戚朋友的钱,谁的钱也不能霉。儿子考上了大学,正在申请着助学贷款。
      无法解脱的刘裔的灵魂,终于给妻子和儿子托梦了,告诉妻子和儿子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不能太刻薄自己,要多为活着的人着想,要善待生命,注重生活质量。厚葬不如厚养,等到自己去世一周年、二周年时,千万不要大操大办,写篇纪念文章就可以了。三周年只需买束鲜花,带上供品到墓地祭祀一下就很好了,不要唱戏了,也不要请唢呐班了,再热闹的场面对死去者也没有任何意义,对活着的处于怀念亲人气氛中的家人也是一种嘲弄和情感折磨。薄养厚葬不如重养轻葬啊!
      华北大平原上,辛勤劳作的人们用双手创造了多少财富,人们自己享用了多少劳动成果,又有多少财富埋进了那一片片墓冢里?
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刘寺村,并不富裕,低矮的土屋处处可见,办丧事、办周年的唢呐班、草台班仍在断断续续演出,不知要把这薄养厚葬的风俗延续到何年。
      再过刘寺村时,看到墙上写着“除陋习,树新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语。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到南方打工去了,经历了开放思想洗礼的青年后生,能否冲破陈规陋俗,走出一道新辙呢?


                                                                                             2008年12月5日  
                                                                                                     夏伟田写于朝歌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