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个人文集 - 夏伟田 - 童年故事之五--红薯、胡萝卜、南瓜
童年故事之五--红薯、胡萝卜、南瓜
作者:夏伟田  加入时间:2008-12-18 8:28:30  索引号:夏伟田   

童年故事之五--红薯、胡萝卜、南瓜

      瓜薯常充饥,未识膏梁珍,破絮难御寒,何思锦绣纹。这是童年的真实生活。
童年的伙伴,个个都像是饿死鬼,只要是能充饥又毒不死人的东西都吃,真可谓品种繁多。树上长的有:小酸杏、青苹果、小毛桃、小青枣、涩红梨、杨树叶、柳树叶、柳絮、榆树叶、榆钱、黑槐叶、黑槐豆、洋槐花、苏桃叶、杏树叶、桑树叶、椿树叶,地里长的有:生茄子、生菜瓜、生麦籽、嫩玉米棒、玉米杆、野米谷菜、齿牙菜、白蒿苗、宅蒜、曲曲菜、面条菜、蒲公英、猪毛菜、茅草尖等;地下长的有:白萝卜、红萝卜、生红薯、茅草根等;空中飞的有麻雀、蚂蚱等。可不是吃新鲜儿,吃野味,吃绿色食品,而是为了充饥活命。在统购统销的年代里,生产队收获的小麦、玉米要缴公粮,社员按标准分到的粮食不够吃,大人偷吃东西一经发现,必被游街批斗,小孩偷吃东西,大队干部并不过多计较。对整天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来说,我认为贡献最大的是红薯、胡萝卜和南瓜。这些农作物受灾害影响小,产量高,淀粉、糖含量高,国家又不统购。没有这些东西,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就不是骨瘦如柴、皮包骨头的“小萝卜头”了,估计早被饿死,让父亲在老龙沟刨个坑埋了。如果要搞图腾崇拜,就在这三种农作物中选一种吧。
      先说红薯吧,可生吃,可煮吃,可蒸吃,一天三顿吃,口感还算可以。窖贮的红薯能吃到第二年春天,晒的红薯干能吃到第二年夏天。红薯叶能吃,细径能吃。红薯还可以深加工成芡、粉条,不过这些不是完全为了自己改善生活用的,而是要用来换钱的,剩下的渣掺些面蒸的渣窝才是自己吃。红萝卜的情况跟红薯差不多,生吃、煮吃,一直吃到腊月。大人常说红萝卜是小人参,多吃身体强壮。红萝卜缨也不扔掉,做菜饭时煮着吃。
      南瓜不减饥,为什么要说它呢?因为南瓜结的早,结的多,结的时间长,家家分得多,既是菜又是粮,炒吃、煮吃、蒸吃,直吃到红薯、萝卜收获时,吃的让人恶心反胃。剩下的晒成南瓜帘,和红薯干一样贮藏起来,到第二年青黄不接时再吃。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多少年我都不想看这三种东西,反胃。但我们这代人都要感激红薯、胡萝卜和南瓜,我们不但没饿死,而且每到秋天都胖了些。
      就这样,我们比起父母一代人幸福多了,不管怎样,到处还能找到吃的,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春末夏初,也能带几块红薯干充饥。
老师常说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里,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充满欢歌笑语,充满幸福快乐,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为了教育广大革命群众不忘本,紧跟共产党干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大队搞了几次忆苦思甜大会。
一天,秋风妩媚,气爽天蓝,在村东南角夏景印门前的树林里开忆苦思甜大会,全村人的积极性非常高,无论男女老少,几乎全都到齐。大队干部首先讲话:万恶的旧社会,劳苦大众田无一垄,房无一间,吃的是猪狗食,穿的是破烂衣,还经常挨财主的打骂,真是蝎子尾巴马蜂针,最毒莫过地主心。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闹革命,打下了江山,过上了吃不愁穿不愁的好日子,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们要饮水思源,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广大革命群众,我们意气风发地走在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上,社会主义是金桥,我们跑过这座金桥,就实现了共产主义了,到那时候,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天天吃油条,要啥有啥。但是,广大革命群众要认清国际形势,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着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我们要紧跟共产党,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敌人在一天天烂下去,我们在一天天的好起来……
      大队干部在革命队伍里读过书,讲话很有水平。大队干部讲完了,重点培养的革命好后代、贫农出身的青年女干部作为代表发言,十几岁的女孩从未抛头露面,一下子不知道怎样开口,在大队干部的鼓励下,终于开始诉说贫下中农的血海深仇了。讲了几句,又不会讲了,干脆按自己知道的说吧:“反正俺也还小,解放前的事俺也记不得,只知道1959年大食堂饿死人的事……”大队干部一听不对味,马上让这个青年女干部停止讲话,台下群众一脸茫然。大队干部把右拳高高举起,领着社员群众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坚决打倒阶级敌人,不能再吃二茬苦、受二茬罪!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胜利前进!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一气喊了半个小时,喊的让人头晕。
      忆罢苦,该思甜了,全大队的社员群众排成长队领饭吃,不问年龄大小,每人可以领到一个黄面窝头,两个白馍,一碗茄子粉条菜,菜汤上还漂着油星,里面没有煮南瓜、萝卜,太香了,太好吃了。
忆苦思甜大会开的太好了,可就是不常开。盼吧,我的生日快到了。在我生日的前几天就跟妈妈说:“我们班有同学过生日能吃到一个鸡蛋,我生日时也给我煮个鸡蛋吧。”虽然妈妈没有答应,但我还是盼着这一天,这一个鸡蛋。生日终于到了,中午放学回家一看,菜饭—玉米面煮南瓜片。我抱着饭碗,流泪了,依着猪圈墙,怎么也吃不下,我嘟囔了几句,妈妈瞪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我一气之下把饭倒进了猪槽,妈妈急了,要打我,我也不躲,妈妈把我拖到了南院。任凭我哭泣。长大后我才理解妈妈的难处,当时是个十八口人的大家庭,怎么能给一个小孩子过生日呢,妈妈也不当家。从此以后,我不再和同学议论过生日的事,甚至连父母的生日也没问过。
      记得有段歌词写的很好,“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现在所有人家都不再把红薯、胡萝卜和南瓜当成主要食品了,顿顿煮鸡蛋吃也吃得起,但是,每当过生日时,我都会自然地想起那年的生日,那些红薯、胡萝卜和南瓜。





《朝歌文坛》淇园笔会    由《淇县之窗---淇县热线》主办        栏目主持人: 朱莉娅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hnjulia@126.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