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解】 
						     此诗作者43岁时作于徐州。 叹息人生难逢易离,抒发与老朋友不忍分离之情。在赞颂顿起具有可与《诗经》相媲美的诗才并平步青云之际,诗末回首彭城,感慨自己宦海生涯建功立业的不易。 
						【注释】 
						     顿起:苏轼及弟苏辙好友,苏辙有诗《送顿起及第还蔡州》。 
						     
						为乐:享受快乐。 
						     
						挽衫袖:相互拉着衣衫袖子,依依不舍状。唐李端《送客东归》诗:“把君衫袖望垂杨,两行泪下思故乡。” 
						     尝:曾。 
						     “酒阑”二句:饯别之宴,酒意正浓,但夜已深,蜡烛将尽,只好重新点燃一支。
						酒阑,谓酒筵将尽。 
						     “留君”二句:挽留您的心意没穷尽,归去不免太仓促。驾,车。 
						     岱宗:泰山。下文“天门”为泰山一险要处。《五经通义》:“太山一名岱宗,言王者易姓告成,必于岱宗,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太山记》:“仰视天门,如从穴中望天窗。” 
						     前躅(zhú):先前的游踪。 
						     佳人:当指顿起妻。 
						     “凄断”句:像《阳关曲》写的那样凄冷地告别。“阳关曲”指“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意。
						《阳关曲》即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称《阳关三叠》、《渭城曲》。 
						     扶桑浴:太阳出浴于扶桑。《淮南子》中说太阳“出于阳谷,浴于咸池,是名扶桑”。《山海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此指在泰山极顶看日出。 
						     彭城:今徐州市。1017—1079年,苏轼任彭城知州,在徐州生活了近两年。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你的老朋友我在彭城,就如一粒飘荡的尘土那样渺小。其,指
						泰山。豗蹴,huīcù,豗,撞击;蹴,踢踏。 
						     黄楼诗:作者原诗注曰:“顿起有诗记黄楼本末。”黄楼,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在徐州北决口,七十余日后恢复故道。作为徐州太守的苏东坡受到皇上嘉许,为长治久安,他又修坝一条,并建搂一座,命名黄楼。据五行理论,黃樓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1078年,苏东坡邀请30多位名士举行黄楼落成典礼,著名文人苏辙、秦观、陈师道等人都作赋吟诗表示庆贺。后来,苏东坡将他在徐州的佳作命名为《黄楼集》。 
						     淇澳:借代《诗经》。《诗经·卫风》有《淇奥》一诗。澳通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诗人、词人,书画家,散文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而能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等。其诗今存2700多首,词340来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