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歌

 

   

 

民俗民风 - 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六:马氏糖艺
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六:马氏糖艺
 
作者:淇县文广局 文艺朝歌  加入时间:2018-3-24 21:00:29  点击: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淇县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结晶的一部分。

近年来,淇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县截至目前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落腔、五调腔、朝歌黑陶、马氏懒渣、鬼谷子传说)、市级项目20项、县级项目118项,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4人、市级23人、县级120人。淇县非保中心于2010年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单位,于2016年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抢救工程中,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先进集体”。

从2017年10月开始,文艺朝歌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淇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大家一一展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让大家熟悉了解淇县厚重历史文化的另一种状态、姿态、形态。此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得到了淇县文广局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文化馆非遗中心提供了大量文字、图片等资料,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本期推出的是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马氏糖艺》,以飨读者。


历史渊源

淇县,古称朝歌是中国商朝后期首都、周朝最大诸侯国卫国首都,是封神榜故事演绎地,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古都朝歌西依太行北临淇水,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又因居于中原腹地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贾齐聚,明清之际物流商贸经济更加发达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庙会集市,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和吹糖人小摊。作为传统而独具特色的民间糖画工艺在淇县落地生根,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派刚柔并济糖艺风格。

 

老糖艺艺人

马氏糖艺简介

马氏糖艺包括吹糖人和糖画两种技法。    

吹糖人是一种汉族民间的手工艺,过去的艺人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铜鼓和铜勺的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清代的《坚瓠补集》,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糖画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源于民间的糖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多样性代表之一。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审美工艺价值的民间工艺项目,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种造型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糖人是蔗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是即可食用又可欣赏的艺术作品,是舌尖上的艺术。无论是从选糖还是熬糖都是经验和经历的积累,也是糖画技艺的关键所在,选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熬糖的成败,熬糖又决定了糖画的品质。熬糖的火候是最难以捉摸的,始终以文火煨制,火候过了则糖人颜色发黑口感带苦,火候欠了则糖人难以吹制成型,没有香甜味道。

作画的过程要讲究一笔成画、一气呵成,做到画在心中 手随心动。作画手法分别是抖、提、拉、铺,不能出现线条的粗细不匀 糖画比例不协调的状况。

       

 

 

 

 

蝴蝶

 

 各种造型

 

 

 

传承谱系

 

传承方式:群体传承。

马现礼(1890-1962)

马清林

马振明

马中原

 (本文照片均由张大保拍摄)




 

 
     
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六:马氏糖艺

淇县之窗《今日朝歌》   主持人:贾振君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zgfhz@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