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歌

 

   

 

朝歌要闻 - 阅尽天下兴亡事 汤汤淇水万古流
阅尽天下兴亡事 汤汤淇水万古流
 
作者:□本报记者赵慎珠杨晓东  加入时间:2016-11-26 9:47:36  点击:

  淇河天然太极图管俊卿摄

淇河,因诗而灵动,因史而浑厚。

  它从历史的深处逶迤而来,倾听过少女的吟唱、隐士的赞歌,见证国邦兴衰,阅尽世间百态。千百年来,这条河滋润着豫北大地,使鹤壁这块古老的土地充满诗情画意,显现盎然生机。

  淇河,发源于山西棋子山,其源头峰峦叠嶂,峡谷幽深。入豫后经辉县、林州,而后在鹤壁淇门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其中,淇河鹤壁段流长近80公里,水皆缥碧,清澈透底,草蕃林茂,细浪涓涓,可谓淇河精华之所在。

  ◎一条写满爱与情怀的诗河

  “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晴朗冬日,淇水岸边北风微寒,层林尽染,淇河水漪漾漾,上下碧透,临水徜徉,物我两忘,不知今朝是何年。溯着历史的淇水逆流而上,沿途洋溢着1500余首咏赞淇水的诗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淇河是诗河,认识淇河,应从《诗经》入手。”鹤壁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殿民说。《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是反映淇河流域风土民情的诗篇,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大致就是现在的鹤壁地区。“算起来,这样的诗有39首,占了‘诗三百’的八分之一强,说淇河发源于《诗经》,并不夸张。读了《诗经》,才可以感受淇河的独特魅力。”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卫风·氓》),“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鄘风·桑中》)……《诗经》中的淇河,上演了太多凄迷的爱情故事,牵引了太多浪漫情思和离愁别绪。那里,不仅是少男少女约会谈情的好去处,更是寄托渴盼与思念的承载体,也是伤心与决绝的发生地。那位貌似憨厚的痴痴之氓,用“抱布贸丝”的手段,骗取了清纯少女的芳心,却始乱终弃,使她的百媚柔情付诸汤汤淇水,让无数人感慨……

  流水汤汤,浪花依旧。动人的故事仍在记忆深处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爱情与背叛依然像往昔一样不断地发生。淇河,因这些故事而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应该是在2600多年前,那一天,风萧萧兮淇水寒,一辆马车沿淇河而来。马蹄声碎,马车的轿厢里,一女子正忧心如焚,她迫不及待地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卫国。此时,卫国正遭到狄人大举入侵,国君卫懿公被杀,弃尸荒野,卫国百姓流离失所。

  女子这样的举动,无异于飞蛾扑火、孤羊投群狼。

  这位逆着逃难人流前往家乡的女子,正是我国首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她姓姬,是卫国公主、许穆公的夫人。据说,貌美多姿的公主从小就有大志。当时齐、许两国国君争相求婚,公主对父亲卫懿公说,齐国大而近,许国小而远,卫国有急,齐国随时救援,许国则远水难灭近火,希望能嫁到齐国去。但卫懿公贪图许国丰厚的彩礼,最终把她嫁给了许国国君。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生活在许国的许穆夫人思念家乡,美丽的淇河赋予了她“有怀于卫,靡日不思”的家国情怀。

  许穆夫人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卫懿公好鹤如痴,号称“鹤将军”。他出去游玩,也让群鹤分成两队,乘着高车大马跟随。而卫国北部的北狄部落,一直在虎视眈眈,有一次趁卫懿公带鹤出游之际,突然袭击,攻破卫国。卫懿公最终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今天身临淇水,看淇河水波涟涟,默默无语,许穆夫人奔赴国难的情景却如在眼前。想必,卫懿公在大敌犯境之时,应后悔当初未把女儿嫁给齐国。

  好在那时齐国也并没有计较,霸主齐桓公在楚丘为卫国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的地位,卫国此后又延续了400多年。

  ◎一个以绿竹闻名的淇园

  淇河之畔有淇园。作为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当时的淇园闻名天下。明代《淇县志》记载:“在淇县西北礼河屯淇水之奥,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德不能忘也。”对商、卫历史研究深入的鹤壁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底兴魁据此推断,淇园的具体位置,大致在今淇县黄洞乡、庙口乡一带的夺丰水库附近。

  秀峰耸峙,山路蜿蜒,一泓碧水绿意融融。初冬时节的夺丰水库,虽然不见传闻中古淇园的种种胜景,却依然能够使人眼前一亮:太行余脉挺拔劲秀,山间林叶多彩缤纷。伫立远眺,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绿竹猗猗”的情景。

  淇园的主人卫武公是一位修德兴国、敦厚和雅的君主。《诗经·淇奥》以绿竹起兴,赞美卫武公玉树临风,气度雍容,温润如玉,气宇轩昂,堪称中国古代贵族美男子的标杆。不仅如此,他还文采斐然,武功盖世,以至于诗人也如痴如醉地赞美这位国君。

  卫武公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史记》记载,他在位55年,“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使当时的卫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大大提升。而淇园就是卫武公在位时期修建的。据说古淇园秀色甲天下,群峰秀峙,绿竹葱翠,美不胜收。汉魏以后,人们又在淇园附近修筑武公祠,建起“有斐亭”,开凿“仙人梯”。武公祠前有碑一通,上书“淇园”二字。这里背靠万丈青崖,面临泉池,山青竹翠,野花怪石,别有一番韵致。

  淇园之竹有“皇家之竹”的美誉。据南朝《述异记》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这一大片竹林,汉世犹存。《史记·河渠书》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胡子口(今濮阳西),率数万人堵封已冲决23年的黄河决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柴填堵,仍不奏效,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用淇园的竹子做骨架材料,终获成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万余,可见当时淇园产竹之多。清康熙年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足见淇园之竹的品类之繁。

  曾经的胜景早已不在,挺拔的绿竹也难觅踪影。山野之上,满是近年栽植的松柏,放眼望去,郁郁葱葱,仍是一块风水宝地。

  ◎一个被世间演绎的纣王

  刚刚落成的鹤壁市新地标——朝歌文化园鹿台阁巍然耸立,高阔的复古建筑尽显商朝的流风遗韵。初冬的阳光洒下一片融融暖意,鹿台阁的一旁,淇河流水无声,舒缓平静。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燕昭安说,殷商王朝共有四代君主在朝歌(今鹤壁地区)定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帝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殷纣王。

  相传殷纣王建都朝歌后,在城外建了狩猎场、花园、鹿场,并在鹤壁集南山建了放养仙鹤的地方,因仙鹤栖息于南山峭壁而得名“鹤壁”。

  史书记载: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鹿台就是纣王的钱仓,他修建鹿台用了七年时间,工程之大,宝藏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纣王时期,鹿台下面是一片波光粼粼的大湖,四周林木参天,风光旖旎。明、清《淇县志》载:“鹿台在县西二十里……纣造,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仞。”当年的鹿台琼楼玉宇,殿阁重檐,白玉砌就的栏杆,珠宝镶嵌的梁柱,金碧辉煌的宫殿群方圆三里。这里背靠太行群山,东边连绵的金牛岭是天然屏障,地势险要,重兵把守,固若金汤。但是,再坚固的城墙也抵不过民心的溃散,商王朝终被取代。

  站在鹿台阁极目,恍然之间,时光回溯到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的猎猎旌旗似乎还在眼前飘扬。当年,周武王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师讨伐无道的纣王,与商军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大战一场,之后直奔商都朝歌。

  大兵压境,纣王面对步步紧逼的武王大军,仰天长叹:“想不到我泱泱大邑商,竟然败在小邦周的手中。”他拿起火把,点燃鹿台,换上华丽的宝玉衣,手拉着心爱的女人妲己,一起投火而死……

  此时,周武王已经领兵攻入鹿台,他对着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又用“黄钺”将其头颅砍下,悬挂在大白旗上。

  武王的军队攻占了朝歌,一片欢呼声中,商王朝灰飞烟灭。

  岁月悠悠,汤汤淇水曾经目睹过当年纣王彻夜为欢、酒池肉林的奢靡,也聆听过“众皆倒戈”时纣王无力回天的慨叹,更见证过“血流漂杵”的激烈厮杀。一切都如过眼烟云。今天,行走在这个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大事的豫北名城,感受到的是一派和谐与美好。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往事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纣王的真实形象在口口相传中也越发模糊不清。

  研读史料,就会发现,纣王并非如周人渲染的那样残暴无道,也不像《封神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昏庸无能。《史记》记载,纣王能言善辩,洞察世情;力大无比,徒手格兽。他在位前期,兴利除弊,推行改革,先后征服了鬼方、东夷,把商朝的疆域扩展到东临大海,西到西岐(今陕西西部),北至内蒙古,南及浙赣一带广大地区,基本括定了后代周、秦帝国的大致版图。

  毛泽东评价他:“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

  他前期励精图治,可惜好酒淫乐,对妲己言听计从,因女宠废政,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悲剧下场。

  孔子的弟子子贡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如果一个人的名声坏了,那么所有的过错都会加在他的头上。

  今日鹿台,成为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场馆,熙熙攘攘往来穿梭的人们,似乎也并不太在意发生在几千年前故事的真实模样。只有那日夜不息的淇河水,犹记当年,笑看古今…





 

 
     
阅尽天下兴亡事 汤汤淇水万古流

淇县之窗《今日朝歌》   主持人:贾振君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zgfhz@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