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歌

 

   

 

民俗民风 - 从福寿堂到涵春堂/杜永沛
从福寿堂到涵春堂/杜永沛
 
作者:杜永沛  加入时间:2014-10-29 17:02:33  点击:
王清心,生于1884年,卒于1945年,字灵府,号老灵,淇县西岗镇留店寺人。36岁从事中医,在本村建福寿堂,医术高超,擅长治疗伤寒、温病及疑难杂症,尤其善治单腹胀(肝腹水)。著有《伤寒温病合并歌诀》一套,《皇帝内经再考》一卷。他仁术仁心,不收患者礼品,不收诊断费,深受时人赞誉,为豫北四大名医之一。
其家境富裕,家有良田近200亩,院落3进,青砖瓦舍,建筑考究,房门上方过石,地面铺石,两旁帮石,分别用整块青石洗制,客房5间为3层楼房,在全村为最高。父亲从事贩卖药材生意,从淇县、林县、卫辉、辉县等地,收购药材,经淇河、卫河水路,到千里之外的天津卫贩卖,获利颇丰。
王清心自幼聪明伶俐,及早在私塾学习,饱读四书五经。十几岁时,父母即为他完婚,娶北阳小潘庄大户张家女为妻。张家为书香门第,家族有举人、秀才多人,个个谈吐文雅,衣着鲜亮,十分受人尊重,王清新深受触动,立志刻苦读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他好不容易经过童生考试,取得秀才资格,正当踌躇满志,大展宏图之时,1905年9月2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递呈的《请废科举折》奏请,颁诏《清帝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这对王清心来讲,无异是沉重打击,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的理想轰然破灭。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然而,当时他已经成家,成为一家之主,需要考虑生计问题,于是,在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帮助父亲收购药材。在与药材打交道的过程中,他逐渐熟悉了多种药材的药性,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遇有闲暇,就找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温病调辩》、《瘟疫论》等传统中医经典书籍,潜心阅读。历经五年学习,竟然无师自通,系统掌握了中医理论,学会了望闻问切、药材配伍,许多秘方偏方烂熟于心。某日,乡邻突发疾病,时刻有生命危险,其家人找到王清心。他没有看过病人,何况又是危重病人,因此婉言推辞。有道是有病乱投医,其家人却再三请求,王清心推辞不过,只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为病人把诊,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开出药方,并详细说明注意事项。病人服了他开的药,很快转危为安,家人感激他的救命之恩,登门拜谢,并广传其令名。自此,王清心声名大噪,求医问药者纷至沓来,一时门庭若市。民国年间,农村经济还很落后,药铺多集中于集镇、县城,为了方便病人取药,他筹资购置了药柜、药杵、药戥等用具,在自家开起“福寿堂”。
他没有架子,对人热心,断病准确,人们称他“王先儿(淇县方言,即先生)”,因他用药灵验,药到病除,人们又称他“老灵先儿”,被誉为“豫北四大名医”。慕名前来看病的除淇县之外,遍及豫北(包括今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武安、临漳、涉县等地)。
   王清心不光医术高超,医德也非常高尚。他认为,“贵贱虽殊,痛痒则一”,意思是,人穷富不一样,但身体不舒服,都需要医治,因此,对待家境富裕,社会地位高的病号,他不谄不媚;对家庭贫穷,社会地位低的病号,不嫌不弃。旧时有“穷人看病,富人付钱”之说,为穷人看病,他向来不收取诊断费,药费则是有钱就给,没钱就欠者,从不催要,并且不论早晚,随叫随到,及时解除病人痛苦。除本县本乡的穷苦人常找他看病外,浚县、延津、滑县、长垣一带的穷苦人,也经常大老远来找他诊治。某年有一个木匠,身患恶疾,自长垣跋涉而来,所到之处,恶臭弥漫,人们纷纷掩鼻躲避。王清心面无嫌色,仔细为他把脉,诊断出他的病症凶急,就赶忙唤家人为他煎药。民俗忌讳:在家中为外人煎药,就会招病灾到家里。木匠也知道这个忌讳,坚决不肯。王清心说:“病凶症急,待你回家煎药,恐怕走不到家就命归黄泉了。”木匠听到这话,顾不上忌讳,含泪服了药。因为家贫,所带药费不够,王清心索性分文不取。等到痊愈,木匠来到福寿堂拜谢,说:“家里贫穷,无所报答,亲手做太师椅一对,谨表谢意。”这对椅子用材讲究,款式精巧玲珑,传了三代人依然坚固如初。为有钱人、达官显贵看病,王清心则诊断、用药费用锱铢必较。不过,这些人看病不计较费用,看重的是医生的医术,因此,找他来看病的有钱有势的人络绎不绝。当时,淇县城名医不少,但是,一些官员商人经常坐轿、坐马车,来留店寺找王清心看病。国民党县长李埏,就不止一次派辛长山来请王清心,为自己及家人看病。有一位省里的官员,患病多年,久治不愈,听说淇县有个王清心医术高超,从开封驱车来到淇县,几经打听,找到福寿堂。经过王清心精心治疗,病很快痊愈。他非常佩服王清心的医术和人品,计划帮助王清心到开封开大药房,王清新也想到开封发展,以把生意做大。
   当时,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百姓饱受官、兵、匪欺压讹诈。王清心名声在外,家道富裕,早已成为兵匪眼中的一块肥肉。一天傍晚,看完病人,他正要收摊关门,忽然闯进几个彪形大汉,二话不说,蒙上他的眼睛,将他绑架到山里。第二天,土匪捎来了信,索要一万大洋赎金。王家虽然富裕,但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要知道,一万大洋在当时可以买一千多亩良田。王清心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他,福寿堂就要掩门。家里人通过与土匪协商,由他的三儿子到进山顶替。王清心回到家里,变卖土地家产,四处借款,仍筹不齐赎金。土匪等得不耐烦,就残忍地用刀子把他儿子大腿上的胎痣割下,捎到王家。王清心看到儿子血淋淋胎痣,痛苦万分,狠心把妻子、儿媳娘家陪送的金银珠宝变卖,筹集了几千大洋,送给土匪,又托中间人多次讲情,才算把三子赎回。受此劫难,王家元气大伤。时隔不久,王家又遭受了当兵的洗劫。当时,淇河东驻扎着有一支杂牌军,一天,他们过了淇河,直冲王家来,进门就乱翻乱找,却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以为王家把金银财宝藏了起来,就用䦆头把屋里院里掘地三尺,弄得一片狼藉。经历这两番遭遇,王清心到开封去开大药房的想法彻底打消。
 王清心根据几十年实践,总结出独到的治病经验:治病如点桨,不在药物多少,是否名贵,关键在精。
他曾著述《伤寒温病合并歌诀》一套,《皇帝内经再考》一卷,后遗失。福寿堂毁于战乱,中医设施、器械均遗失,现仅存《医宗宝鉴》八册,《皇帝内经素问》一册,《黄帝内经灵枢》一册,以上典籍封面均有其亲笔题字。
     时至今天,淇县仍流传王清心许多轶闻。
 留店寺村紧邻淇河,与河对岸浚县常因河界发生纠纷。王老灵自幼饱读诗书,儒学功底深厚,为了维护家乡利益,他曾代表淇县与浚县交涉,以《诗经》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句为据,据理力争,平息了纠纷。
王老灵为人慷慨忠厚,是非分明。每到年关,就让家人打开粮仓,周济贫苦百姓。但是,他周济是有原则的,不孝、好赌、好毒(吸食鸦片)者不济,即三不济。邻村有一位寡母带着孤儿生活,儿子好赌,家徒四壁,债台高筑。其子曾求王老灵周济,王老灵闭门不理。次日,王老灵亲自担着一担谷子,送给寡母。乡邻不解,认为儿子与母亲同吃一锅饭,送给儿子就是送给母亲,送给母亲就是送给儿子,为何要绕道弯。王老解释说,送给儿子谷子是助其赌性,送给母亲谷子是体恤孤寡。
     良乡村有一村民,患重症伤寒,病情危重,家人用车子把他拉到留店寺,找老灵先儿看病。老灵先儿细心把脉,开方抓药,对家属说,吃完这副药,如果病情好转,就找我开第二副药,如果病情无好转,就不要找我了,言外之意就是没救了。拿了药,病人求生心切,竟在回家的路上将药干吃下肚,回到家,家人准备支锅熬药,只剩下包装纸。不料想,夜晚病人病情大为好转,第二天一早,他们找到老灵先儿。老灵先儿又开出两幅药,病人回家服后,药完病好。
西岗村大财主张老灿有个儿子,患上重病,不吃不喝,奄奄一息。张老灿遍请淇县城名医,这些医生都诊断为寒症,因寒而起,用名贵药材医治,多日过去,不但不见病情好转,反倒进一步加重。不得已,张老灿到福寿堂请来了老灵先儿。老灵先儿细细把脉,掰开病人的嘴,观察舌苔,依据“阴极则热,热极则阴”中医理论,加以辩证,诊断为“湿热征”,为病人开了“大乘气汤”,只一副药,病人已经开口吃饭,连服几副,病彻底好了。
淇县某县长妻子得了重病,下体流血不止。县长请遍县城医生,好药用遍,仍然血流不止。听说老灵先儿手高,就派下属赶着大马车,来福寿堂请他。老灵先儿来到病人前,观其色,只见面如白纸,品其脉,脉搏细弱如丝,确诊为凶险的“崩漏症”,危在旦夕,连忙开出秘方“黄土汤”。黄土汤中,有一味药为“灶芯土”,即为火炉膛内经火反复烧烤的黄土,其他几味药也不过是制附子等常见药,县长大为不屑,心想名贵药都治不了妻子的病,这些乱七八糟的药如何能治得了,不过,病急乱求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还是按照开的药方,到药铺抓了药,为妻子煎熬。妻子服用后,血马上止住,连服几副,病情痊愈。县长喜出望外,为答谢老灵先儿,又是送银元又是送锦旗。
王清心一生注重医术传承,膝下七子四女,皆通医术。其中,继承其医术,悬壶济世者有六子王履元,第十五孙王鸿河。
王履元,生于1921年,卒于2003年,享年82岁,为王清心六子。年幼时,在本村上私塾,饱读四书五经,打下深厚的文化根基。十几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医,帮父亲抓药、做杂活,逐渐熟悉医道。父亲去世后,开始坐诊福寿堂,独立行医。
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0年,淇县在枣园村成立联合诊所,因王履元医术独到,善治肝胃疾病,为人善良宽厚,对病人尽职尽责,被选聘到诊所工作。当时,工作条件差,报酬低,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没有节假日。周围十多个村庄,只有这一家诊所,再加上王履元病看得好,所以,前来看病的病人很多,他一天常常要看一二百个病人。晚上,他还要点亮油灯,钻研医书,经常看到深夜。由于工作劳累,生活标准低,缺少营养,久而久之,他积劳成疾,患上眼病,几乎双目失明,无法工作。1965年,他离开联合诊所,回家养病。
在养病期间,他一边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一边行医,淇河沿岸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王履元有一亲戚,患重病到新乡中心医院看病,他到医院看望亲戚。同病房有一病号,为新乡七里营人,患肾病。他听说王为中医,就让王为他把脉诊断。王履元仔细为他把脉,然后为他开出几味中药,让他煎服。病人受肾病之苦多年,多方医治却效果不好,吃了王履元开的药,病情很快好转。又连续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多年顽疾竟然得以治愈。
1980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私人开办医院,王履元就贷款500元,在家里开办诊所。诊所开业之后,许多人慕名而来。王履元在本村行医期间,不开名贵药,药味少,计量小,收费低,本身就赚不了多少钱,再加上他为人厚道,先看病,后付钱,没钱的,就打张欠条完事,时间一长,入不敷出,诊所亏本,无钱进药,只好关门。现在,他的儿子家还存放着当时很多欠条。
上世纪90年代,王履元移居淇县城闲居,经常有病号找他,他热心义务诊断、开方,治好许多病人。
王鸿河,王履元二子,十几岁跟父亲学习中医。高中毕业后,加入西岗公社卫生协会,之后,参加河南刊大、仲景国医大学,进修中医。曾在下关线厂当厂医。2000年,在淇县北关村开办“涵春堂”。涵春堂为纯中医诊所,不开西药,不打针,不输液。王鸿河继承祖、父医术,恪守先辈医德,并勇于探索创新,擅长治疗肝胃病、妇科杂症、小儿过敏性紫癜等,病人除本县外,更多的来自太原、郑州、邯郸、濮阳、新乡、滑县、浚县等地。
 



 

 
     
从福寿堂到涵春堂/杜永沛

淇县之窗《今日朝歌》   主持人:贾振君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zgfhz@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