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故址及其他
古都朝歌研究

 

   

 

 

商都研究 - 朝歌故址及其他
朝歌故址及其他
 
作者:岳武佐  加入时间:2015-4-27 21:13:05

 

史籍多处记载帝辛朝歌在淇县。
 
夏、商、周断代工程朝歌遗址调查组1998年来淇县调查时,偏偏没有获得到“朝歌遗址”,摘星台又被认为“非商代遗址”,认定二道城也“非商代遗址”。这样,朝歌故城遗址在淇县城一带便消失了。《报告》作出判断说,“如果纣都朝歌确实存在,则其位于淇县东北部淇河沿岸地区的可能性较大。”〈《报告》〉
 
于是便有《探秘朝歌》应运而生,可惜,洋洋二百多页,却没拿出一条像样的史籍记载或考古证明。
 
在此我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57年写的《汤阴县朝歌镇发现龙山和商代等文化遗址》筒报抄录如下:“朝歌遗址:位于淇县城西北隅摘星台旧城墙一带,是一处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址。在很厚的灰土层和灰坑里发现的遗物中,属于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有条纹、方格纹、绳纹、黑色磨光陶片及三足鼎等。属于商代文化的有细绳纹高足鬲片、鬲足和折沿沙质细绳纹罐片。属于周代文化的有完整的骨器和一堆废骨料,带有圆孔的骨器和插头带有圆孔的方柱形骨棍。”〈该文刊于《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五期〉
 
还有198410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夏鼐及研究员胡厚宣张政烺三同志到淇县参观朝歌古城文物,他们指出摘心台是4300年以前修建的,殷纣王时又进行的复修。〈《中共淇县党史大事记》下册126页〉
 
1986年省文物研究所将二道城鉴定为春秋卫城。
 
这些都是1998年以前的事,可惜调查组不是没得到就是不认同。
 
下面我想向大家推荐是《水经注》中对淇县朝歌的叙说。《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从地域上讲,郦道元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
 
   在《水经注》中,郦道元正是抓住了“泉源水”这条水道,将其域内的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
 
水经注》写道:“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晨寒也。纣乃于此斫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径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也。《诗》云:爱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纣都在《禹贡》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丘、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的曰:《史记。乐书》,纣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径其邑。《论语比考谶》曰:邑名朗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掩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来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鄘、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径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后乃属晋。地居河、淇之间,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余风。汉以虞诩为令,朋友以难治致吊,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径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径骆驼谷,于中透迆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卷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其水东径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水少,所归枝散而多,似肥者也。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诗》云:瞻彼淇澳,竹猗猗。毛云:,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询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余万,以输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限也。郑亦不以为津源,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所人为左右也。淇水又南历枋堰。”〈引自百度〉
 
对这段引文我就不再作具体分析了。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个判断:
一,朝歌城故址就在今折胫河以北,淇县城及其以北一带地方。古有文字记载,《水经注》讲的够清楚了。今有考古证明,开头已说。这就从考古与史籍记载的结合上,肯定了古朝歌故城就在今淇县城一带地方。不容置疑。
 
水经注》告诉我们诗《桑中》、《淇奥》、《泉水》、《竹竿》都产生在泉源水岸边,又有卫国故城,说明卫都确实在泉源水岸边。有帝辛折胫视髓,肉林酒池,还有箕子的《箕子操》《麦秀歌》的故事,三监叛周的故事,说明帝辛确实在这里作过都城。这就证明《史记》说卫建都在““河淇间故商墟”属实。殷、卫都城,有继承关系。这又从另一个角度用考古和史籍记载相给合,证明朝歌故城就在今淇县城一带地方。
 
二,泉头水又称太和泉水,是泉源水的右源,今谓之折胫河,大家无异义。古马沟水即今之赵家渠,古美沟水即今之思德河,我认为是对的,这里不作考证了。其古今流经的地域不同,有兴趣者可以考证考证,大有益处。
 
三,泉头水是泉源水的右源,古马沟水是泉源水的左源,二源在淇县东汇合之后,这就是完整的泉源水。
 
四,泉源水又与古美沟水合流之后叫做肥泉。
 
五,淇水从青岩绝向东,到大赉店、高村、石河岸向南,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一个大澳区,这个澳区称为淇澳,这里有大片的平川,所以又称淇川。
 
因为古肥泉汇集了淇奥的绝大多数的水流,所以,又谓之奥水。肥泉、奥水,是同一条水的两个名称。
 
有些资料说,折胫河古称肥泉、澳水、泉源水,阳河、勺金河、太和泉水。这样讲,对,又不对。说对,是因为这些名称的确都与这条水有关。说不对,是因为笼统这样说不太准确,对照《水经注》,我们就可以知道其道理。今天的现实和千年前大不相同了,真正的肥泉、澳水按《水经注》说的已不存在,泉源水也不完整了。阳河、勺金河、太和泉水正确,但也不是原水道了,太和泉水没泉了。这些名称原来都有道理,都能问个为什么。今天,这些都成了过去,作为历史,折胫河古称肥泉、澳水、泉源水、阳河、勺金河、太和泉水,这些都应该算对吧!无奈!
 
郦道元先生写道:“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可见郦道元先生是亲临淇县,亲自考察的。他不仅亲自考察山水,连淇竹也不放过。沫邑、朝歌城更要亲自考察。这种认真求实的精神何等可贵,所写内容何等可信!今天,沫邑,县志上有,具体失考了。朝歌城是否是古传的二道城?“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今”是一千五百年前了,“城内”不知是二道城内,还是头道城内?头道城没有了,二道城今鉴定为卫城了,这个“城内”怎么理解?但,“有殷鹿台”这是事实,是郦道元考察过的。箕子“径其墟”,这个“墟”是存在的,我认为郦道元也会考查一番。
 
总结以上所说,今之考古与古之《水经注》所载,不仅从考古与史籍记载的结合上证明了朝歌故城在淇县,而且让我们对肥泉、澳水、泉源水,阳河、勺金河、太和泉水、淇奥、淇川等几个概念,心里更豁亮,更清楚了。
 
朝歌是否是殷都争论了多年。武王伐纣伐朝歌,帝辛死在朝歌,武王在朝歌宣布了殷朝灭亡周朝建立,九鼎从朝歌迁出,武庚被封于朝歌,三监监朝歌,姬旦东征征朝歌,康叔受封封在了殷墟。至今没有谁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否定这些事实,这岂不证明朝歌就是纣都?尽管有人虽然拿不出证据否定朝歌是纣都,但,就是不承认。
 
有人调查不深入,没有找到“朝歌遗址”,对摘星台进行了错判,放弃了二道城,最后得出“纣都朝歌当不在淇县城内”的结论,指出“如果纣都朝歌确实存在,则其位于淇县东北部淇河沿岸地区的可能性较大。”按照这一指示,国家级、省、市,多家权威考古单位,借助先进的科技和调查方法,对淇河中下游地区沿河两岸三百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三年拉网式考古调查,结果没有发现朝歌遗址。淇河两岸高楼林立了,也没有一个建筑工地发现纣都朝遗址。这说明了什么呢?“纣都朝歌当不在淇县城内”的说法,至少在本市却广泛流传开了。严肃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新的发明。
 
今天有些人特别崇尚考古。考古是科学,但,不是万能。不能把考古变成迷信。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主要靠文字记载,没有文字记载,不要说过去,即便是现在,只靠考古,很多事情不可想像。
 
考古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没有文字记载,你能考出陈胜吴广起义吗?你根本就不知有陈胜吴广的名子,何来陈胜吴广起义?能考出武王伐纣吗?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武王、纣,何来武王伐纣?
 
不但事件无法考出,年代也有左右。举一个例子。夏、商、周断代,“文献学家把有关资料和中外己有不同年数的学说加以搜集整理和研究;考古学者则对有关考古遗址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系列样品进行碳14测定;天文学家用国际天文学界最先进计算软件,对古籍中有关天象记载进行全面考察和推算……再经过反复选择,多方讨论将武王伐纣的年代缩小到三十年范围内,最后选定了公元前1046年。”〈《李学勤与‘夏商周年表》〉范文澜先生根据《史记·周本纪·鲁世家》以及《竹书纪年》年代推算,武王克商当在公元前一零六六年〈见《中国历史简编》〉。与断代工程“经过反复选择,多方讨论将武王伐纣的年代缩小到三十年范围内,最后选定了公元前1046年。”仅差二十年。可见古籍记载的准确程度。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不承认中国的史籍记载,本质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主义研究历史,只靠考古书写历史,不是科学的方法。
 
截止目前,我不知谁考古出《水经》中的哪些河流错了,也不知有谁对《水经注》考出了多少错误。也不知考古考出了史籍的多少错误,又证实了史籍的多少正确。
 
淇县古称沫邑,后称朝歌,为殷都卫都,此言不虚。



 

 
     
朝歌故址及其他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