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奥”与“淇园”(下)
古都朝歌研究

 

   

 

 

研究动态 - “淇奥”与“淇园”(下)
“淇奥”与“淇园”(下)
 
作者:姚慧明  加入时间:2013-8-16 21:20:39

淇奥(澳)”与“淇园”的

本义及衍生义

  《诗经·卫风·淇奥》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比兴,歌颂功德盖世的卫武公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首开华夏竹文化及廉政文化之先河。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之一。所以,天下读书人,没有人不读《诗经》,没有人不知道“淇奥”、“淇园”、“淇竹”,也没人不知道“有匪君子”即卫武公、“淇园竹”即君子卫武公的化身,更没人不知道“淇”或“淇水”。

正因为这篇《淇奥》以竹为兴,因此,诗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成为两千多年来文人墨客们赋诗作文时频繁引用的语句。这些歌颂卫武公的诗意也逐渐演化融入“淇奥”一语,极大地丰富了其内涵。概括起来,“淇奥”与“淇园”的本义及衍生义有以下五种。

其一,“淇奥”的本义为“淇河的曲岸”,这是历代学者的共识。如:许慎《说文解字》有云:“奥,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厓也。”《尔雅》有云:“厓内为奥,外为隈。”刘氏彝曰:“奥谓水涯弯曲之地。”唐徐坚《初学记》卷六地部中书:重涯曰岸,岸上地曰浒,曲涯曰澳(一曰隈)。”《毛诗正义》有云:“淇,水名。奥,隈也。”《草木疏》有云:“奥亦水名。”《辞海》中解释:“奥:yù,通‘澳’、‘’,水边深曲的地方。”《博物志》有云:“有奥水流入淇水。”从历史上大量涉及“淇奥”一词的诗文来看,很少有人将“奥”当作奥水”讲或使用。相反,古诗文中以奥”作“水之曲岸”用或讲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淇奥”理解为“淇河的曲岸”应是没问题的。

其二,“淇奥”指代卫武公。宋朝诗人曾丰有诗云:“武公与竹为不朽,万古淇奥诗一首。”因为《淇奥》是卫国人民纪念歌颂卫武公的诗歌,卫武公的名字和“淇奥”一语就随着《淇奥》这首诗流芳百世了。比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就有词谓“彭聃安在,吾师淇澳君子”(“彭聃”指高寿的彭祖和老聃,传说彭祖活了800多岁,老聃即老子,活了200多岁)。淇澳君子”指寿至95岁的卫武公;宋刘克庄《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有云:寿过磻溪,德如淇澳”(“磻溪”指曾在渭水磻溪峡垂钓,“八十封侯”保周朝江山的姜尚姜太公)。“德如淇澳”中的“淇澳”即卫武公。还有南宋诗人熊禾有诗云:“又思淇澳翁,盛德为世冠。”南宋诗人方回有诗云:“磻溪淇澳可齐寿,入相封侯恐未然。”明何景明《栖凤亭》有云:“至今遗爱思莱公(宋寇准,封莱国公),万古看诗想淇澳。”这些诗句中的“淇澳君子”、“淇澳”、“淇澳翁”均指代卫武公。

其三,“淇奥”与“淇园”指代称颂辅佐国政者和廉洁从政者,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历朝历代描写华夏竹文化的文字中,皆可看到以“淇奥”代指、怀念、歌颂、敬慕像卫武公那样正气凛然、廉洁自律、为国为民、居安思危的志士君子。宋代诗人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有云:“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作为徐州太守的苏轼,记述亲自到雾猪泉祈雪的情景,赞颂前任太守忧国忧民亲临祈雨成功的政绩。虽然受时代的局限,人工祈雪并不科学,但在当时也体现了苏轼执政为民、脚踏实地、渴望做出像卫武公那样的政绩的思想境界。宋代诗人张舜民《山阳二首其二》有云:“古人急于仕,每择分所安。愿为赵魏老,不作滕薛官。今人不量力,临老当繁难。少见咏淇澳,甚多歌伐檀。”此诗为张舜民到知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时所作,该诗将“古人”与“今人”对比,今人不量才而择官,所以很少有卫武公那样被百姓在《诗经·淇奥》中咏颂的好官。当时,张舜民年事已高,面对社会不安定的局面,他以“咏淇澳”表达了对卫武公的仰慕及百姓安居乐业的企盼,还有对贪官的厌恶。

其四,“淇奥”与“淇园”指代淇竹或竹园。南宋诗人喻良能有诗云:“卫武文章比淇竹。”《诗经·淇奥》中以淇园的“绿竹猗猗”比兴“有匪君子”卫武公,“淇园”与“淇奥”遂借卫武公的英名成为竹子或竹园的别名,不朽于史册和文坛。南宋诗人胡铨《逸贤峒》中写道:“好竹平生志颇坚,谁知岛上有淇园。”这里的“淇园”明显借指逸贤峒的竹园。北宋黄庭坚有诗云:“猗猗淇园姿,此君有威仪。”这里的“淇园姿”即竹子的美姿。清代应溯颖《淇园避暑》中写道:“火轮炙焦土,汗湿蒲葵扇。清荫入修篁,咫尺炎凉变。”此诗所写的“淇园”,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即龟兹山,也叫“委羽山”,这里的“淇园”其实就是一竹园。今天济南大明湖畔的“小淇园”,就是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赵世卿辞官回到济南所建的“种竹万竿”的别墅。南宋诗人黄庚有两首诗,一首为《题墨竹画扇》:“淇澳分清入素纨,一梢潇洒胜千竿。此君不受人间暑,叶叶生风夏亦寒。”另一首为《床屏墨竹》:“淇澳新梢笔下分,枕屏墨晕点寒云。诗人纸帐眠清夜,不梦梅花梦此君。”这两首诗中的“淇澳”指的都是竹子。

其五,“淇奥”还常被用来借代《诗经》。北宋苏轼在《送顿起》一诗中写道:“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赞颂他的朋友顿起的诗可与《诗经》媲美。南宋晁公溯《薛郎远以颂为寿句法崛奇读之喜甚赋此为谢》有云:“手追淇澳诗,句法两汉前”,作者赞颂在很远的地方写诗为他祝寿的薛郎,诗写得好,写作手法继承《诗经·淇奥》的风格,句子效法两汉前文人墨客们的模式。“手追淇澳诗”中的“淇澳诗”以《诗经·淇奥》这一首诗的局部借代《诗经》的整体。南宋周必大《芜湖宰沈约之端节惠诗编次韵为谢》中写道:“自古诗人贵磨琢,试看淇澳咏文章”,赞扬沈端节的文采和功德,可以像卫武公那样被《诗经》称颂,句中的“淇澳”也指代《诗经》。

“淇奥”与“淇园”因淇竹而名扬天下,人们将淇竹延伸为绿竹,把绿竹凌云虚心、不畏严寒、刚正不阿、固守根本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淇竹因卫武公成就了淇竹文化,淇竹文化开创了华夏竹文化的先河,“淇奥”与“淇园”也就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竹文化的源头。

关于“淇奥”中

“奥”的读音问题

  现代汉语中,《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奥”只标注了一个读音“ào”,常用意“含义深,不易理解:深~,~妙,~秘。”古汉语中的“奥”是多音字,除读“ào”外还读“yù”。《康熙字典》中称:“音墺。室西南隅,人所安息也……音郁,隈也。水內曰奥,与澳通。”这就是说,“奥”在读“yù”时,意思与“隈”相近,但“奥”是河湾处的内侧,“隈”是河湾处的外侧。辞书解释,“隈”读“wēi”,意思为:“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山~,水~,城~。”“水內曰奥”,意为河湾的内侧。“与澳通”,意为“奥”读“yù”作河湾讲时,与“澳”、“”相通,即通读、通用。这是古汉语中常有的“通假”现象。

“淇奥”一词在淇河文化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鹤壁人很容易接触到它。经常听到人们将它读为“qí’ào”。严格来说,这样读是不对的,但由于“yù”这个音在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很多人这样读是可以理解的。

当代河南鹤壁籍作家秋雨先生反映淇河文化的巨著《淇水春秋》,原名《淇奥梦》,2011年10月份出版发行前,他写过一篇文章《〈淇奥梦〉的读音及对“淇园”的建议》,摘录如下:

“我的《淇奥梦》中的‘淇奥’取自《诗经》,一朋友看后说:‘一次到淇河宾馆就餐,恰好朋友预订的是淇奥(yù)厅,可几个服务员一再坚持说宾馆只有淇奥(ào)厅没有淇奥(yù)厅。’我个人认为服务员说得没什么错。

“《诗经》里有许多字不读现在的音,像‘家’读‘gù’,‘没’读‘mì’,《召南》读‘sháo nán’等,很难掌握。

“书籍是无声的读物,古韵属于有声的范畴,所以对于谐声、通韵和合韵等问题很难领会。我们只要知道《诗经》是押韵的就行了,非专业人士大可不必用古音来读,古音只是专业人士和文人们的专利,对于我们却是很难的问题,毕竟距今几千年了。

“我的《淇奥梦》应该读成‘qí’ào mèng’,因为我所说的‘淇奥’,不仅仅是淇河弯曲的地方,而是带着神秘、玄奥、奥妙的淇河岸边,‘淇奥’深藏着淇河文化。”

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应方便于人民群众利用。秋雨先生的主张就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的。笔者很欣赏他的这一立场。

纵观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汉字的音形义虽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形义音的变化中,字音变化幅度是最大的。

  解放后,《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多次重版,每次都有一些汉字的读音变化。1985年底,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规范了一些字词的读音,比如“确凿”的“凿”原读“zuò”,木匠工具“凿子”的“凿”读“záo”,便取消“zuò”音,通读“záo”。“荨”原通读“qián”,因为很多老百姓将“荨(qián)麻疹”读为“荨(xún)麻疹”,约定俗成,就将“荨”变成了多音字,在“荨麻疹”一词中读“xún”,在“荨麻”一词中仍读“qián”。“呆板”的“呆”原读“ái”,在“呆头呆脑”中读“dāi”,便取消“ái”音,通读“dāi”。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那么,“淇奥”中“奥”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未列入“淇奥”一词,这就是说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还没有将“淇奥”一词的读音进行权威审定。就目前能够查到的工具书中,“奥”作“水的曲岸”讲的时候,其读音全都标注为“yù”,所以,眼下将“奥”读为“yù”应是正确的,规范的。

那么,怎样看待很多人将“淇奥”读为“qí’ào”这一现象呢?前面提到,有关部门将“荨(qián)麻疹”读为“荨(xún)麻疹”合法化的例子,或许提醒我们,遇到很多人将“淇奥”读作“qí’ào”时,不必大惊小怪,或许在适当的时候,这一读法也会合法化。但作为专业人士,恐怕还应该按规范读为“qí yù”。




 

 
     
“淇奥”与“淇园”(下)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