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 
古都行(2003-2018)


云蒙山游记 
  作者:蔡海雁 上传时间: 2012-9-6 22:00:41  















 

   云蒙山在安阳南面的一个小小古城朝——歌(今淇县)境内,太行山余脉东麓。相传,战国时“鬼谷子”(王蝉)曾在此地隐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曾拜其为师。因此,此山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光。

   正是黎明时分,我来到了山上,竟起了晨雾,迷迷蒙蒙,看不出10 m之内远近。只好紧随前人后踵,翻过逶迤的山梁,绕过蜿蜒的峡谷,身上早已是汗水津津了。正待喘息,却突然听得一声“到了!”定睛细看,一座拱起琉璃殿亭的山门在岚雾中兀然而开,仿佛邀你即刻去寻幽探胜。我遂增了游兴,穿过山门,爬上斜坡。岚雾凫凫地上升了,隐隐约约露出一片谷地,四周险峰壁立,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许多庙宇石刻参差于山峦之中。岚气缥缈,缠于其间,时隐时现,云蒙山真乃名不虚传。

  近年来,这里的游人一下子多起来,尤其是遇着节假日。毛驴车、大马车、汽车、拖拉机来往于通向此山的道路上,甚至有人从数十千米远的城里步行向东。县里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已决心修复这一古老的山水胜地。

  我看见一位老婆婆兴致勃勃地走上山来,她的精神是那样好,如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那一双金莲小脚是如何一步一步攀上来的。再望望远处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游人如蚁。为何近些年这里的游人多起来了呢?一位老汉回答我说:“啥也不为,大家有了饭吃,有了钱花,也想学着城里人游游山、玩玩水,快乐快乐,要不,总守着家门有什么意思?别处又不愿去,有这千年古地正好,又不太远,一天就能赶个来回。”听淇县文化局的同志讲,不少人捐钱愿意为修整这座山尽一点心意。当然,也有的人有些迷信思想,想来此拜拜诸神,心理上有点寄托。但大多都是来游玩的。

  感怀之中,我们攀上了云蒙山胜景——水帘洞。水帘洞在南山半山腰,乃天然岩洞。蒙蒙雾中,觑得洞上方雕有“水帘洞”3个古朴苍劲的魏体字。洞口狭长,高约10 m,而深浅不知,生人真有点望而怯步。传说鬼谷先生经常乘坐牛车出入洞内,现在洞中还留有车辙和牛蹄的痕迹。洞口两侧有历代文人墨士留下的诗篇和题记。我问灵泉何在,导游回答,就在洞深约67 m处。水深约3 m,清且冽,四季不涸。每逢夏季,井水便溢出洞外,形成一道流瀑。如果没有手电筒,一般人是不敢贸然行进的。

  正说着,一阵甜甜脆脆的笑声忽从里面隐隐传来,如一群飞鸟一般,把我们惊愣了。于是乎,我们几人手拉着手,脚跟着脚地向里摸去。渐渐听得话语,见得手电筒的亮光。走近了,才知是几位姑娘正围着那眼井口说笑。手电筒指处,原来嶙峋的井口下还有两位姑娘,一个拉着一个,借着石阶灌上了满满的一壶水。在这漆黑的深洞之中,在这不知深浅的井口,她们也真够大胆的。然后她们便抢着喝,笑声随着水珠溅落于地。听说喝了这水能青春不老呢。我很感兴趣,也来喝了满满的两口。姑娘们笑得更欢了,大概是笑我的听之信之,而她们自己并不见得相信,而只是为了好玩罢了。我借用姑娘们的手电筒仰照四壁,方知其开朗如广厦,可容千余人。洞的顶端,是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如珠似玉的晶莹水珠,顺着倒挂的石笋滑落下来,叮咚有声。

  出得洞来,已是晌午时分。有的人带着干粮,随玩随吃,有的则三五成群,就势而坐,一只水壶,轮流把盏,几种饭食,互相品尝,吃得非常美味。尤其是有些青年人还带来了面包、汽水甚至罐头。而更多的人,是涌向山角的撑着布篷的锅灶。饭食的花样不是太多,杂烩菜加白蒸馍是人们最可口的了。我也挤进去要了一碗,那碗比城里用的细瓷碗大一倍,菜盛得也格外满,却只花了两元钱,可谓便宜又实在,吃起来也感到惬意,肚子里热乎乎的。可叹的是,有些老年人,把带来的馒头、烧饼投在香灰里烘烤,然后就着香灰而食,以求无灾无祸。但这也仅限于某些老辈之人了,那些青年,则是在一旁好奇地嬉笑着,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了新旧思想的隔膜,心中也就有了释然感。

  游伴引我走出人群,指给我说,东侧有孙膑洞,内奉孙膑石像;不远处还有庞涓洞和毛遂洞,内有壁立数仞的“舍身台”。据传鬼谷收徒时,先让弟子从台上跳下,以考验他们的勇气和虔诚。想不到,竟还有这许多好玩之处。我抖抖精神,沿着弯曲的小道继续前行。

   我想,祖国地域广阔,山清水秀,古迹繁多,如果每个小城都能有这样一个去处,那节假日里,人们携幼扶老,尽兴游玩,该有多么的美好和幸福啊!


(科学之友:2012年08期 )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主持人:黄 强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栏目主持人:张小燕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